疟疾是气候湿热的地区最令人闻风丧胆的杀手之一,即便到了二十一世纪,每年非洲仍会有数百万人死于这种疾病。

一直到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发明了青蒿素后,死于疟疾的人数才减少了60%,真正的活人无数。

青蒿素的提取并不复杂,但也不少现在的郑锦能做到的,所以他对付疟疾,主要还是以防范为主。

郑锦知道疟疾主要是通过蚊虫作为传播途径,所以无论是让人保持环境卫生,还是叫人干活时裹好身体,都是为了避免被蚊虫叮咬。

可别小看了这些不起眼的措施。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统治中心巴达维亚城现在有很多不流动的水池,是滋生蚊虫的天然温室,使得巴达维亚每年都有大量的人死于疟疾。

所以无论荷兰人无论如何努力移民,那里的人数总上不去。

直到后来人们终于搞懂了疟疾是靠蚊虫传播的,将那些水池整治之后,每年的死亡人数便立即锐减

郑锦去看了一眼那两个患了疟疾的囚犯后,下令把他二人隔离安置,禁止闲杂人等靠近,并在四周烧些烟雾驱蚊。

疟疾不会人传人,但若是让蚊虫咬了这两人的血的话,就很容易引起大规模传染,历史上很多瘟疫,就是这么发生的。

不过这种病的死亡率是很高,却并不意味得了这病就一定会死,郑锦现在没有什么药物能医治,接下来就看他们自己的命够不够硬了。

很可惜,三天后,这两个囚犯还是没能熬过去,郑锦于是叫人把他们火化安葬

接下来的几天里,又接连有六七个人打了摆子病倒,同样是没能熬过去。

由于死的人基本全是囚犯,一时弄得人心惶惶,还以为疟疾专门针对他们呢。

要不是有黄安统率士兵在监视,郑锦又承诺他们工作一年后就能免除罪犯的身份,说不定有人就得逃跑了。

而且郑锦还再次三令五申的强调注意蚊虫防护,又再四周加大驱虫力度,使得之后五天只有一人染了病,那人还刚好命硬的扛了过去,人心这才重归平静

这天下午,郑锦带人视察刚开垦出来的一片农田,让人往农田引水,准备种植水稻。

这地方降水充沛,光照充足,最适合生长的农作物无疑就是水稻。

这些都是黑土地,十分的肥沃,虽然是新开垦出来的,但只要仔细打理,今年的收成应该不会太差!

此时说话的,是郑锦身边一个身材矮胖、面相有些滑稽的人,姓张名华,本是湖州的地主,清兵南下时,把他家给洗了,孤身一人逃到金门。

这张华别看外貌不出众,但能识文断字,还考中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我老爹是郑成功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趣阁只为原作者比目鱼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比目鱼并收藏我老爹是郑成功最新章节第241章 龙江船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