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是无价的,但购买书本却一定要收费。

急于缓解财政压力的高澄已经顾不得吃相,他命高隆之继续调人刻印凋版。

在洛阳周边多设印刷厂,命人严加看守之余,高澄也打算实施科考书籍专卖制度。

毕竟这种凋版印刷没什么技术含量,很容易传出去。

因此,权力就有了作用,直接用行政手段规定:

除了他小高王,谁也不许卖参考书!

什么!有辱斯文?我一个鲜卑小儿,蛮夷也。

高家父子灵活的族属,是其余统治者所不具备的。

平常自诩渤海高氏,汉人子弟,真要为了利益不顾脸面,那就自动切换成了鲜卑人。

你总不能跟我一个蛮夷来谈道德斯文吧。

但高澄到底还是要点脸面,没有出台规定不许借阅传抄书籍。

书籍价格也没有往高了定,不只是寒门,他还要考虑普通民户的承受能力,印刷书籍的主要目的是推广文教,而不是敛财。

在高澄的物质激励下,刻板匠人们废寝忘食,而印刷厂的生产也昼夜不息。

当第一批书籍被投放到各州郡的时候,科考书籍专卖制度也由中书省颁行天下。

这一制度立即引来一片骂声,但小高也不慌了,在打击书贩子的同时,各州县不断传来的售罄消息让他喜笑颜开。

包括在洛阳与高澄详谈过为政纲要,新近上任的相州刺史杨愔,与青州刺史赵彦深、兖州刺史崔季舒等人纷纷来信,让高澄第二批多发一些书籍过来。

高澄并没有吃独食,为了激励地方官府打击非法书贩,高澄分了三成利润给地方财政。

杨愔等人要一展拳脚,必须有财政支撑才行,这也是他们这么用心的原因。

高澄催促印刷厂加大生产,准备输送第二批书籍的同时,也着手对货币进行改革。

单靠贩卖书籍能缓解财政紧张,但依然不足以支撑起高澄预想中的官学与蒙学。

如此自然要想尽办法,货币改革就是其中之一。

南北朝混乱的货币政策一言难尽。

各种劣币充斥市场,百姓往往更信任布匹的价值,所以高澄破潼关时给出的赏格除了爵位以外,是三千匹绢布,而不是钱币。

要解决这个问题只需从两个角度下手,其一是打击私人铸币,其二是推出足重的钱币。

高澄也有想过发行纸钞,但一来要考虑民众的接受度,二来也是明朝宝钞滥发的教训。

自己一个文科生,懂经济常识,但子孙不可能控制住印钱的欲望。

高澄最终还是放弃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重生北魏末年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趣阁只为原作者我怎么可能是曹贼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我怎么可能是曹贼并收藏重生北魏末年最新章节番外:高句丽(四)